学习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教师走进经典:《长恨歌》观后感
发布日期:2017-03-02    发布人: 日点击量: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2015年《长恨歌》在小说之外,以话剧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对原著者来说,这个从舞台上跑出来的“孩子”,既熟悉又陌生,是新朋友又是旧相识,是今事又是过往,仿佛从头写又仿佛再次读,所以颇让我有再欣赏经典的期待。
    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在舞台上缓缓地铺成一幅画,这是上海四十年的风情,浓郁却夹杂着小市民的辛酸,散发着樟脑丸的味道。老上海的模样,好像被时光沉淀在人们的心头,模糊但却有迹可循。那轮廓就像一面古老的铜镜,一丝一毫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造,历经沧桑,但却永不消逝。
    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点”与“线”的完美结合,在那“点”与“线”中间的,便是主人公:王琦瑶。看罢全剧,感觉她是那个时代的名片,一生都刻着上海的印记,好的与不好的,统统在上面,她就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生活。王琦瑶在这儿长大,度过她沉浮变幻的一生: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被舞台细腻的表演丰富的场景演绎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20世纪40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随后大员遇难,上海解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顿似漂萍。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阴差阳错,幽怨百结,想来都是命里注定。面对时代的汪洋大海,她软弱地固守昔日的生活方式和情调,渐渐沉溺……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一名叫“老克勒”的怀旧青年发生畸恋,余光暗淡,心怀热烈,却意外地死于非命,饮恨黄泉……
    整台话剧让观众感动于话剧最后的“上海怀旧主义”,打破了话剧场景的限制传达了王安忆所想表达的“上海怀旧”。平安里之后的王琦瑶个人觉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严家师母和王琦瑶的台词很多都是小说对白的原文保留,宋忆宁老师刻画的严家师母真实还原了弄堂里的上海女人,带有上海腔的普通话即照顾到了听不懂上海话的观众又唤起了上海人的共鸣和亲切感。话剧虽然不能像小说和电影那样通过描写王琦瑶最后被长脚掐死的时候干瘪的脖子、白发和皱纹表现,却巧妙地通过老克拉最终对王琦瑶年老色衰的厌恶来表达。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通过舞台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观众,认观众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此剧作出了非常忠于原著的创作,并且增加了颇多的喜剧色彩,以喜写悲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编剧颇具意味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剧场效果,使这么一个悲剧不显得沉闷;而以喜来写悲更显张力。所以,这样的经典剧让教师走进,实在是难得的让人喜欢,喜欢。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5357号

技术支持: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612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