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进经典:话剧《长恨歌》有感
发布日期:2017-03-02
发布人:
日点击量:
很久以前我就看过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正逢学校组织经典剧目走进教师活动,我便有幸和其他教师一起观看了这幕经典话剧。30万字的原著小说,40年的人生片段,压缩成170多分钟的戏。编剧赵耀民深谙小说的精髓,结合话剧表演形式,细分四场,将王琦瑶飘摇的一生刻画地入木三分。
王琦瑶是个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典型上海的遗风。她家境普通,却遇到了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程士砥,并在程先生的鼓励下,成功竞选了“上海小姐”。初上枝头的小麻雀又攀上民国政府的大官李朴之,摇身成为富丽堂皇的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即使王琦瑶成了李主任的情妇,程先生依然惦记着她的瑶瑶。默默守候12年后,在饥荒的年代的上海街头,他们又一次见面了。隔着岁月的绝望,本可相交的一瞬还是没有发生,程先生忍痛又决绝地离开了。这次离开不仅仅关乎他尊严,更是由于他看清了命数,看清了两人无法周全的事实。可是他怎知,放弃了王琦瑶,等于让她破灭了所有的希望,在被年轻的老克腊无情抛弃后,王琦瑶也在“瘪三”图财的难堪一幕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直到所有演员在台前谢幕,我才从剧中回过神来,都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台下的我们比台上的演员更入戏。话剧将书本描写的老上海和老上海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这个新上海人对老上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石库门、老弄堂、亭子间、平安里、老家具、留声机、旗袍、西装等都承载着老上海浓厚的情和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不禁思考,这样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可以尝试引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呢?除了阅读之外,我们是否可以将话剧作为一种途径,帮助师生去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提升语文语言素养呢?例如,研读经典作品中的台词,改编并表演合适的课文,开办学生话剧社团,培养热爱话剧表演的学生,定期开展经典剧目推广讲座等等。师生在观看话剧甚至亲身表演话剧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对语言的认识,体味不同语调、语速甚至微妙表情的功用,提高语言敏感度和准确度。
再者,以《长恨歌》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将老上海文化刻画地淋漓尽致,这些著作正是我们了解老上海文化的桥梁。对于上海本地学生来说,如果对老上海文化没有认同感,不了解祖先如何将上海文化发扬并传承下来,那是件多么可惜的事啊。卢湾二中心小学在课程内外,一直都致力于传承老上海文化。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作为教师之一,我更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更好地阅读、观看甚至亲身体验相关作品,开辟一个个文化窗口,帮助学生了解、传承老上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