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进经典:《驯悍记》观后感
发布日期:2017-03-02
发布人:
日点击量:
中学时,曾经从文庙淘到过一本莎翁的《驯悍记》,才几角钱,印象深刻。也许就是因为这一份难得的记忆,在购买年票时选择了《驯悍记》。
在走进剧场之前,一直以为要看的是莎翁经典版的《驯悍记》,没料到故事背景完全搬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现代男人家有恶妻,于是他在醉酒后的睡梦中穿越到十里洋场,长袍马褂代替西服洋裙,经历了那个让他扬眉吐气的驯悍场景。“妻管严”不知何时在外人眼中成了魔都符号,于是在上海欣赏一场驯服悍妻的黄粱美梦绝对很有趣味。莎士比亚走进石库门,依然带给我们诸多的惊喜和意外。
众所周知,《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探索了两性关系以及爱情和金钱的价值等主题,热闹的故事情节背后带有浓厚的文艺复兴时期关怀人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色彩。原著讲述了“悍妇” 凯瑟丽娜被其丈夫驯服的故事,莎翁极力宣扬了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柔弱是女性的特征,屈从是女性的品德。女主角凯瑟丽娜脾气暴躁,对人粗鲁,还动辄出手打人,起初是违背心意嫁给了壮汉彼特鲁乔,后来却被彼特鲁乔用类似“以暴制暴” 的方式使其臣服,被改造为一个合格的妻子,改变后的凯瑟丽娜甚至还愿意劝说其他妻子听命于各自的丈夫,这足见她已屈服于男性统治下的权威。角色的前后对比与转换,让人物焕发了个性的色彩,而人物性格的激变和伪装则充分体现了这部喜剧的幽默感。与此同时,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十六世纪几乎没有什么法定权利可言,以凯瑟丽娜为代表的女性们,对男性权威的挑战,对自身生存危机的反抗,用的只能是非理性的抗争手段,且最终这样的抗争依然是失败的,可见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
那么,这样一个故事被搬到上海背景后,又演绎出怎样的深刻呢?是否还具有现实的意义呢?莎翁的经典被如此改编移植,是否值得褒奖推广呢?
我以为上话对《驯悍记》的改编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驯悍记》在莎士比亚时期被作为喜剧不足为奇,那个时代就是一个男权主义时代,然而剧中诸多经典的台词以及隐含在表演背后的思想拿到现在来看,男尊女卑、夫唱妇随显然早已不是如今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反而成了可笑的陈词滥调,上话将之处理成男主角醉倒街头后的黄粱一梦,梦醒之后的现实依然是一个有着“妻管严”的上海男人,是个典型的小人物。如此神妙一笔,便将“男尊女卑”的角色改造,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永远存在的两性战争,无关对错,处于不同生活位置的人们、特别是上海观众可以坦然接受,在欣赏莎翁经典台词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会心一笑,这便是此剧的成功。至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经常会涉及到的宗教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局限,便也可以一笑置之。
上话改编的《驯悍记》无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经典可以以各种形式再现重生,加一点创新,加一点现实背景,加一点互动,莎翁喜剧本土化,依然可以散发独有的经典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