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笔名舒扬,现从事文化及历史研究。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56年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乌金奖等荣誉。1978年至199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91年获国务院专家终身津贴待遇。2010年7月凭借《中国读本》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苏叔阳是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联合国颁发的“艺术特别贡献奖”的中国作家。生于1938年的苏老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并与她一同成长。在新中国如日中天举世瞩目之时,苏老却已是年过古稀满头白发。面对成就,他说:“我只是一个尽自己微小的才能为人民服务的艺工”。
作为一名老党员,回忆起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苏老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感慨万千。转看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意义,苏老认为依然十分重要:对外促进构建“和而不同”的世界格局、维持全人类的和平发展大局,对内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和建设中国成为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时代。
“政协是让你来出主意的,不是给香饽饽的”
联系采访苏老时,电话里是个慈祥和蔼的老头儿,甚为细心地告诉记者要走哪条路、过哪座立交、拐几个弯、走多少米、路过什么样的建筑能到他家。在问到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社会价值发挥作用时,苏老谈及一些政协委员有些吃吃喝喝互相攀比、表里不一等等作风,在群众中影响不好。他说:“政协请你来是让你出主意的,不是给香饽饽的。”
苏老1978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做编剧,从此进入文艺界直到1999年退休。二十多年的文艺界工作经历,让他在今昔对比中颇有感触。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苏老十分赞赏。他说,习主席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
苏老认为,文艺是歌颂真善美的,中华文明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文明这样历经浩劫却仍延绵不断,如长河般川流不息遒劲生长。“作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至少要做到爱中国、爱人民、爱祖国的疆土河山,切不可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做一切的目的是要促进这个民族的繁荣发展。在我们国家,统一战线应是广泛参与的。中华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十六个字代表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阐述了人类追求的终极社会形态,讲明了怎样成为构建这样社会的人——君子,也表明了一个君子所要达到的境界。”
回忆历史,苏老赞叹第一届政协会议孕育出新中国诞生的壮举。
统一战线工作要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
在苏老堪比GPS定位的描述中,我们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他的住处。开门时,我们看到的苏老精神矍铄,而他的家看上去更像个书院,一位智叟的光芒和气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般地笼罩在眼前这个老头儿身上。
没等我们怎么开口,苏老就十分自然地进入主题,谈他对中共统一战线法宝的历史研究和个人见解。
苏老说:“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需要调整好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自古就有‘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可以为推进全人类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维持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面,是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我们需要承认共同价值是有的,但不意味着政体也要相同一致,中国特色指的就是包含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特色。面对一些问题当然也不能怂,比如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历史问题是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系跌入低谷的责任在日本。11月7日,中日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在北京达成四点原则共识,第一点就是双方确认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无疑是正本清源,意义重大。
苏老认为统战工作也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谋划,当前仍要关注发展经济,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让中国成为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时代。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培养年轻人、培养大批懂统战的干部。“要知道统一战线在抗战年代为救亡图存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大多是年轻学生和社会精英。”
苏老赞赏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的举措。他说中共建党初期需要面对理论经验不足、干部储备不足、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在实践中学习,在革命斗争中,在战争中学习;向历史学习向群众学习,甚至向敌人学习;学习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学习,又总结出先进的理论,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新时期作为执政党就更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学习,依法治党,依宪治党。他说:“党要治党,要肃清自己的疾病,从严治党,从严管党,不断学习如何治理国家。我们现在不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开展统战工作要用心,增强统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查、了解、广开言路,认真听意见和多交流,择优采纳。”
苏老认为汤一介是他的好老师,汤先生崇尚儒家学说在今天的发展,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今天面对的问题的关系,研究当代的重大哲学问题。因此,苏老对习总书记去山东曲阜祭孔与后来慰问探望汤一介先生颇有感触。他认为这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孔子思想的核心精神就是由修齐治平的君子打造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礼失求诸野,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统一战线工作可以宣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不仅仅是政治,也是文化。‘天人合一’讲的是生态文明,和谐的‘和’说的是和而不同的‘和’。在党的领导下,搞清统战的目的和方法,才能更好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我对本届中央政府很有信心,他们的群众基础也牢固。”
苏老说统一战线中还涉及独立自主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听从,也不是叫别人听自己的话然后给块儿糖吃。而是保持独立性,认真听取和交流意见,再去采纳好的。回顾历史,统一战线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具体形式就是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具体表现就是《共同纲领》的诞生。”
对年轻人寄语:明确自己的追求,坚定自己的信念
采访最后,我们问苏老对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寄语,能不能跟年轻人讲讲如何克服困难、不虚度光阴。
苏老笑了笑,继续适才中肯平缓的语调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人和人也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一致的价值观。我都到17、18岁‘反右’挨批时方听得‘人生观’,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来在书上看见周总理的一句诗:‘我们要努力地为着死,/也努力地为着生。’才知道要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目的。周总理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为着这个目的,好好地生。我的本事不大,但如果能把本事发挥出来,办一些对国家、民族有意义的事儿,我就觉得很好了。我自己给我定了个 ‘三事儿主义’:政治上不惹事儿,经济上没有事儿,多多少少为民族干点事儿。当然,这不是我的人生观的概括,是我的行事准则。我的人生观还是为祖国繁荣富强,实现大同世界而奋斗。”
1994年苏老被查出患癌症,先因肾癌切除左肾,2001年又因肺癌切除部分左肺,2004年又因癌转移脾脏,再施行大剂量放疗。困难和病魔都没有难倒他。为了写好《中国读本》,他强迫自己读书、选择、思考。“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复述中国的历史?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中华文化是一条长河,那么前后、彼此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写出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苏老思考的问题。他在书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常常写得潸然泪下。最后,他奇迹般地在病历纸的反面写下了厚厚的初稿。《中国读本》德文版译者是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著名汉学家凯茜,她被苏叔阳“优美的文字和浓重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动”,将此书译成了极为优美的德文。
《中国读本》不仅被翻译成15种语言印发1500多万册成为全球超级畅销书,也让苏叔阳老先生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艺术特别贡献奖”,但书背后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激励着更多更多的人们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