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9月28日,我有幸来到虹桥艺术中心观看话剧《演砸了》。作为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新喜剧的英国经典闹剧,通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巧妙改编,在上海的剧场里如鱼得水,可以说是不错的减压剧目。
《演砸了》这部剧属于很纯粹的喜剧,结构上来说属于剧中剧,观众看着演员演另外一部剧,从两者的反差中获得笑果,这种形式其实挺常用的,但《演砸了》做到了极致,整部剧套着另外一部剧,布景、道具、演员之间不断的失误和意外贯穿始终,彻底“演砸了”,最后就差把舞台拆了,观众也是从头笑到尾。实际上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整部剧是从头乱到尾,但这其实是很难的。
整部剧带给我惊喜的是“节奏感”和“道具设计”这两个方面。
一是“节奏感”。喜剧不怕没包袱,就怕抖了包袱,观众没笑或者没来得及笑就进入下一个包袱了。这部戏在这个点上节奏把握得很不错,从一开始演员就明确摆出了“我的笑料就是等你笑”的姿态,抖完一个包袱都会停顿数秒甚至看向观众,等观众给出了反应再继续。到了观众已经基本熟悉包袱套路以后,笑料就进入高频率阶段。例如有一段四人戏,演员嘴巴开了将近十分钟的火车,观众的笑声依然紧紧跟随,因为笑料已成了老梗,台上台下心领神会。这种把观众带入创作者语境的节奏感,还找到了方言这个好帮手,不仅增加了亲切感和喜剧感,也使得整部戏一出场就带着浓郁的本土氛围。
二是“道具设计”。这大概是我见过的道具设计最多的一出戏了。这些道具根本就是大男主大女主,它们几乎承担了起码一半的笑料。小到一片纸屑,大到整个楼房楼板,都扒光了给观众看。还有诸如室内设计的小实验“论如何将loft改造为成人滑滑梯”等等。而这些道具机关的设计之繁多、执行之精准、视觉之冲击,带给我的是极大的惊喜感。我边看边想:演员们撞地、撞门以后,脸颊和鼻子的通红是怎么变出来的;这个接话器刚按上,那个忽然掉了为什么衔接得那么好;“滑滑梯”上不但要保证自己不下滑,还要管住三张桌椅又是怎么做到的。真的让人很好奇,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可惜,喜剧的本质是悲剧,这部戏却未能企及。以悬疑开头,案情告破却平庸至极,以至于下半场只能用闹哄哄的戏中抢戏掩盖薄弱的故事性,赶火车一般早早收场。更别提启发和深思。距离经典之作还有漫漫长路。
上海市实验小学 楼晓薇